这段时间最热的一个话题当属ChatGPT了。这个诞生于2022年11月的聊天机器人,短短几个月就收获了上亿粉丝,引爆了大众的热情。该程序拥有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可以根据你的问题和素材完成指令,或回答问题或撰写文案,语义流畅,对答如流,逻辑清晰,面面俱到。因为它是根据网路已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而并不问真伪对错,所以它提供的答案有时也会荒诞不经。比如我曾问过它是否听过“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典故?
这样的回答令人忍俊不住,自然也会让人担忧会不会误人子弟。可以想见的是,以机器学习的强大学习能力,加上用户的热情参与,它出包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微软的Bing chat 就不会闹这样的笑话,不过很多人却说,我就喜欢ChatGPT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
同一时期,AI绘画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脑海中任何奇思妙想,那些只能在梦中出现的画面,只要一个简单的文字描述,人工智能就可以将其展现在你的面前。而且是多版本可选择并不断修改调整。
我住在密西根的一个小城,寒冷多雪,屋前一大片树林,常有小鹿走过。我就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并说明日本水彩风,Midjourney一分钟不到就为我提供了这样四幅图画。我不知你的感受如何,惊艳之余,当下也熄灭了我学习绘画的热情。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要学多久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实,这才是人们最大的关注和焦虑。随着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它们所拥有的对庞大知识数据的掌握与超级运算的分析能力,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比及的。现在已经如此,以后只有更甚。过去人们只会想到机器人会替代很多蓝领的工作,却没有想到人工智能这么快就可能取代很多白领的工作,甚至已经进入到我们曾经一直以为只有人类才可以从事的“创作”领域。ChatGPT撰写的文案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甚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AI 绘画也已悄悄成了很多设计师的必备软件。
不过,我花了这么大的篇幅并不是要来证明它技不如人之处,自我安慰;也不是要向你介绍人工智能有多么强,贩卖焦虑。甚至也不是要和你畅想科技未来,因为现实已经超出想象。作为以传道为业的人,我也不是借此向你传讲什么,尽管这个话题确实可以成为引导人思考人生意义的最佳进路。我只是安安静静地想向你推荐一本书。一本在ChatGPT都能写诗,Midjouney可以画画的时代,你和你的下一代可以共读的一本书。
对于这本书,我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说的。正如直白的书名《齐宏伟经典读写讲义》,就是齐老师精选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杰作,提纲掣领,融会贯通,然后再传授门道,指导仿写、激发创作。如果和ChatGPT相比的话,从输入看,显然资料不足,只有区区二十余部;从数据处理过程看,这只是齐宏伟一家之言也未必准确;从输出看,光读完推荐的这二十几本经典至少也得一两年时间,还不保证你学得会写诗作文。跟ChatGPT七秒成诗的速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对不起,我真心不是来拆台的。因为我所说的这一切的“有限”和“不足”,正是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所在,独特之处,不可替代的地方。人之所以为人,从来不是因为我们完美、强大、不会犯错还能自我纠正,而是因为我们残破,软弱,执迷不悟而且需要救赎!所以人类不会停止追求爱与永恒。这也正是这二十多部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因为他们诚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人性复杂、矛盾而丰富的面貌,从而成为可以效法的范本和标杆。
今年新年假期,抽空去底特律美术馆看了“梵高在美国”特展。展览展出了74幅梵高的作品。有些是大家熟悉的,如“邮递员”、“卧室”、“吃土豆的人”和自画像等,也有很多对我而言都是从来没有看过的,也打开了我对梵高的新的认知。如果说过去我以为的梵高是炙热浓烈的,那这次我则看到了他恬静柔和、细腻优雅,内敛的一面。有一点感受特别强烈,就是不管是油画还是水彩,梵高的画都是横看成岭竖成峰,有着强烈的动感和变化,而印刷品、照片,甚至高仿则根本看不出那种无法言传的美妙来。
我之前也在洛杉矶的盖蒂美术馆看过其镇馆之宝“鸢尾花”,在芝加哥美术馆看过他的“向日葵”,但都没有这样强烈的感受。但这次一个有主题成系列的展览,则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好的策展的重要,之如齐宏伟老师的这本经典读写讲义。不是一个精美的画册,也不是导游解说而已,而是带领我们自己走进经典,认识经典,体验经典,激发出我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阅读和观看,就与人工智能的知识累积不同,成为一种“深渊与深渊的响应”,灵魂与灵魂的和声。当我们以这样的状态开始临摹,甚至创作的时候,就不是大芬村的机械模仿或人工智能的复杂运算,而是一种自然的流淌,即便稚嫩笨拙,却是真实活泼的,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致敬,是两个生命一起的挣扎和寻求,是“有灵的活人”的创作和欣赏。这才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
在齐宏伟老师的读写讲义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作品案例,成为我们的骄傲和激励。如果你担心ChatGPT会夺取你或你孩子的工作的话,或者只是不想你的下一代真的以为是林黛玉倒拔了垂杨柳的话,那么,就来读一下这本书吧!
作者:安平,资深文艺青年,媒体人,出版人。
转自微信公众号:北京朵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