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越发分化和极化的时代,我们越来越看到一种日益凸显的普遍需要——神学在公共中的言说伦理和智慧。对于刚起步的汉语公共神学,尤其需要这种处境化的言说意识来作为根基。为此,我们团队开展了系列内部培训,旨在装备自己应对公共领域中诸多神学挑战。
随着多次深入的研讨,我们逐渐感受到呼召的引领,将其编撰成册,使之成为入门读物,为华人教会提供简明的公共神学介绍和指南,帮助基督徒理解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以信仰为基础参与公共事务,探索信仰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术讨论,更是实践性的回应。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描述性部分、方法性部分、建构性部分和实践性部分。
在描述性部分,本小册介绍了公共神学的历史起源,尤其是作为对公民宗教的回应而发展的背景。通过比较公共神学与公民宗教的区别,厘清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演变脉络。方法性部分重点讨论了历史上几位重要神学家的公共神学思想,如凯波尔、巴文克、尼布尔、侯活士和朋霍费尔等。建构性部分则探讨了公共神学与灵修、自然法的关系。实践性部分则试图为读者展示公共神学如何应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公共议题,并以提摩太·凯勒牧师的公共神学实践为案例,启发教会在当今社会的公共神学思考和实践。
本书致力系统梳理公共神学的主要思想脉络,力图呈现出一种概览式的谱系。并结合代表神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帮助读者深入且形象理解这一神学领域的多样性。本书的另一个努力是,尽可能结合华人教会的处境,对公共神学的独特处境与挑战进行反思。特別感谢罗秉祥教授、戴永富教授、董家骅牧师、郭易君牧师和邱君尔传道所给的鼓励、指导和建议。
当然,由于其编撰和入门属性,探讨不够深入,覆盖范围也难以全面,且在应用层面可以增加更多华人处境下的实际案例。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和读者一同探索,也期待未来可以有续集的呈现。但是,这本小册子是我们对公共神学的一次诚意十足的导览,希望既可以适合入门阅读,也能为将信仰带入公共生活的基督徒提供有益指引,从而可以激发更深入的研究和美好的践行。

实体书索取或订购(仅限北美)
电子书阅读: